黄奇帆:内循环j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发表了主题为“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”的演讲。黄奇帆指出,内循环是强国的必由之路,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,找到新的出路。
一、内循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
黄奇帆指出,目前我国实施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,不仅是为了应对疫情和美国的经济“脱钩”,更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举措。“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依靠外循环,而从现在到2050年这30年,内循环将成为主导。”黄奇帆这样说道。经过20多年外循环,中国的进出口从原来只占GDP10%以下,到2006年增长到64%。2010年前后,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,GDP居世界第二。
而当前中国要调整这一外向型经济模式,黄奇帆认为深层原因在于,从2006年以来出现了五大变化:一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欧美进口能力下降,中国出口的增长也遇到天花板;二是2006-2015年,随着中国出口总量增长,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,WTO那十年里WTO中的贸易纠纷有32%与中国有关;三是2012年后中国劳动力出现拐点,从那年开始中国每年退休人口多于新增劳动力,劳动力价格上涨一倍以上;四是油电煤气及土地成本上涨;五是环保生态要求不断提高。
鉴于这五点,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改革就开始调整方向。去年中国GDP为100万亿元,进出口占GDP的32%,与2006年的64%相比,下降一半。可见,“中国经济早已在转型,如今在中美贸易脱钩背景下,我们提出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战略顺理成章。” 黄奇帆说道。
二、内循环战略下中小微企业扮演重要角色
黄奇帆认为,在新的内循环形势下,中小微企业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出来。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80%,小微企业中雇佣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总数的70%。在这个意义上,小微企业不仅是大产业集群的配套,更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。“大企业强国,小企业富民。对小微企业保障到位,本身就是富民为民的一种表现。”黄奇帆说道。
对此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辰昕也表示认同:“中小微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非常多。目前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我国80%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,大量农民工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务工,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把中小微企业作为就业重要选择。”
黄奇帆强调,内循环的第一动力就是企业,民营中小企业在内循环下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。而一个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好不好,关键要看营商环境、市场秩序,以及民营企业的财产能不能得到保护。衡量中小企业发展的指标不在于企业数量或企业总资产的增量,而要看一个地区净资产的增长。
想了解更多关于企业管理培训的相关课程,可以联系在线老师获取!
免责声明:
本文来自源互联网,仅供阅读,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!我们将及时删除。